理柏專欄》生命周期基金 瞄準退休市場
 
【經濟日報/馮志源】 2006.11.28 02:03 am
 
 
全球近年正因人口老化及少子化掀起一陣退休金制度改革熱潮,世界各國普遍將傳統「確定給付制」(DB, Defined Benefit)轉為「確定提撥制」(DC, Defined Contribution),然而提撥率及收益率偏低的結果,所得替代率嚴重不足的結構性問題仍是全球退休金制度一大挑戰!
 
客製化服務 大行其道
 
在此同時,全球資產管理公司看準這個未來百年不退的熱門話題,莫不開始積極規劃相關退休金融商品,積極搶食全球退休市場大餅。其中結合共同基金與退休規劃,同時又能依據投資人年齡,設計客製化服務的基金商品,開始在市場大行其道,生命周期基金(Life Cycle Fund)便是個中熱門商品之一。
 
相對於一般共同基金,生命周期基金崛起的時間其實不長,全球第一個類似生命周期基金的商品起源於1990年代初期,但當時因價格過高而欠缺市場認同,一直到富達(Fidelity)於1996年時砸下重金行銷,生命周期基金開始正式浮上檯面,美股於2000年科技泡沫化後崩跌,亦使戰後嬰兒潮面臨退休的中產階級意識到退休規劃的重要性,再加上先鋒(Vanguard)及T. Rowe Price等重量級資產管理公司陸續加入戰場,生命周期基金開始蔚為風潮。
 
在全球基金市場中,生命周期基金是近幾年規模成長最快的基金類型,據理柏(Lipper)統計,生命周期基金近年資產規模大幅成長,2000年時,生命周期基金資產規模僅633億美元,2004年已大幅成長逾倍至1,397億美元,其中前五大業者是Fidelity Investments(市占率33%)、Vanguard Group(16.6%)、WM(6.7%)、F. Russell(4.0%)及T. Rowe Price(3.9%)。
 
生命周期基金(Life Cycle Fund)的設計本意,主要是著眼於每一個投資人的生命階段不同,生活方式、投資需求及風險承受度亦不盡相同的特性,基金資產配置也應隨之機動調整,在基金分類上,生命周期基金屬於混合資產(Mixed-Assets)類別,同時含有股票、債券及貨幣等不同類別基金或資產。
 
生命周期基金進一步還可細分為「人生階段基金」(Life Style fund)及「目標日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等二大類型。人生階段基金又稱之為「目標風險基金」(Target Risk Fund),是一種靜態的資產配置基金,該類基金多以組合基金為主,也就是在基金成立時,按成長、穩健、保守等不同風險屬性,提供各種不同資產類別基金的投資比重。
 
系統性調整 專家理財
 
一般而言,積極型的人生階段基金多以股票型基金為主,保守型的人生階段基金則多以債券及貨幣型基金為主,轉換關鍵則主要取決於投資人隨時間經過而轉變的風險屬性。
 
儘管人生階段基金可依投資人風險屬性不同進行選擇,然而並非每一個投資人都能主動且精準地掌握自己風險屬性,因此後來生命周期基金又發展出系統性調整,訴求專家理財的「目標日期基金」(Targeted Date Fund),或稱為「目標到期基金」(Targeted Date Fund)、「目標退休基金」(Targeted Retirement Fund)。
 
目標日期基金是依投資人人生目標遠近,進行不同資產規劃,換句話說,退休目標距離現在越遠,資產規劃即應趨向積極,反之則趨於保守。一般而言,資產管理公司設計此類基金商品時,通常會設定未來五到30年不等的投資時程進行規劃,投資人再選擇其中與其投資時間相符的目標日期基金,資產管理公司會在一定時間內會調整股債投資比率,追求穩定獲利。
 
目標日期基金的基金名稱通常即是基金到期時間,如目標2020就是表示2020年到期的目標日期基金,年輕的投資人,由於風險承受度較高,距離退休日期尚遠,因此多會選擇股票比重較高,距到期日較遠的目標日期基金;進入中期以後,則是股債平衡;最後則會選擇債券比重較高,距到期日較近的目標日期基金,以降低投資風險。
 
由於目標日基金較人生階段基金簡單明瞭,因此近年規模成長速度明顯超越人生階段基金。根理柏(Lipper)統計,人生階段基金2004年資產規模達958億美元,2004年成長率達28%,目標日期基金資產規模雖僅439億美元,但2004年成長率則高達65%。
 
一般而言,目標到期基金投資期間到期後,基金本身資產配置會自動轉換為固定收益型基金,此時投資人通常可有三種選擇:一是維持現狀,收取極低風險的固定收益;一則為贖回基金,換取現金;或是延續下一個階段的投資目標,轉換為其他日期的目標到期基金。
 
生命周期在台灣目前仍正處於初步起步階段,但不少投信公司已開始磨刀霍霍,推出人生階段或生命周期基金,隨境外基金總代理制的實施與退休議題的風起雲湧,台灣生命周期基金未來仍有極大成長空間。
 
(作者是理柏台灣研究經理)
 
【2006/11/28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iyu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