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股市小新」 操作新股三年賺一倍

黃國華



四月份台灣的投資市場只能用「眼花撩亂」來形容,外匯交易員受惠於台幣貶到三三‧二元的半年來新低而低調歡呼,債市因為央行引導利率上揚而發生連續兩年的債市四月春鬥,而股市也在一片看空聲中創了二○○○年六月以來的新高。
儘管掛牌公司從雅新到英華達一連串的風雨與是非,竟然沒有發生所謂「茶壺裡的風暴」,今年前四月經歷了國內外接二連三的利空,都沒有讓全球的指數做大規模的下修,○七年操作的重心可以確定是「個股差異極大化」與「基本面抬頭」兩大投資標竿了。

日前碰到一位證券承銷界轉型當基金經理人的朋友,他偏好新上市上櫃公司的研究與操作,法人圈內喜歡稱他「小新」。多年來我與他對新股的投資爭辯不休,我持有的理由是:

「○二年承銷新股一四五檔,掛牌後一年盈餘衰退有八十六家約六成,持平者十六檔,成長者四十三檔,而這四十三檔表現優異的公司的股價可以維持多頭或沒跌破承銷價者只有二十二家。○三年承銷新股八十七家,掛牌後一年盈餘衰退有五十二家約六成,成長者二十四家,而這二十四家表現優異的公司股價可以維持多頭或沒跌破承銷價者僅有九家。○四年承銷新股共八十五檔,掛牌後一年盈餘衰退有五十三檔,明顯淨利成長有十八檔,而這十八家公司掛牌一年後,股價可以維持在多頭或承銷價以上的只有十二家。○五年承銷新股合計三十四檔,衰退二十七檔達八成,有成長的公司僅有六家,而這六檔中有五檔可以維持一年的多頭格局。」

新上市股會如此不堪不是本文的重點,那是主管機關與投資人要去共同面對的「歷史共業」,多年來一家公司新掛牌後,大部分就會面臨股價下跌與業績下滑的雙殺窘境,通常我不碰這些個股,令人好奇的是這位「小新」操盤人,竟然就以操作新股而達到三年賺一倍以上的超級績效,他的新股操盤密碼有三:

一、只買上市滿一年的新股。
二、新股掛牌後第一年內的每季稅前淨利、EPS都要比前一年同期成長,且成長幅度至少要一○%以上。
三、上市一年後,股價要維持多頭格局,至少不能跌破掛牌首日的收盤價或平均價。


於是我將他買賣持股紀錄攤開做個回顧:

○三年新股掛牌後一年盈餘成長者的二十四家中,可以維持多頭或沒跌破承銷價者僅有九家,他在這九家公司掛牌滿一年後買進,持有一年後賣出,則含權息的報酬率為:高僑(八四%)、華孚(負四五%)、力成(四一%)、旺玖(負三三%)、至興(二二%)、茂迪(六七二%)、長華(三○%)、伍豐(三七○%)、矽創(六五%)。平均獲利一三四%,獲利機率為七七‧七%。

○四年新股掛牌後一年明顯淨利成長超過一○%有十八檔。其中,股價可以維持在多頭或承銷價以上的只有十三家,他在掛牌日滿一年後去買進這十三家個股,持有一年後賣出,則含權息的報酬率為:帝寶(三一%)、閎暉(一○六%)、全科(三○%)、泰偉(負四七%)、佳邦(一一%)、茂訊(七五%)、致新(二二○%)、景碩(四○%)、安國(八四%)、李洲(一三%)、群聯(八一%)、尖點(八八%)、崇貿(三八%)。平均獲利五九%,獲利機率為九二‧三%。

相同的方法,○五年上半年承銷新股合計三十檔,衰退二十四檔達八成,有成長的公司僅有六家,而這六檔中僅有五檔可以維持一年的多頭格局,他在掛牌日滿一年後去買進這五檔個股,持有一年後賣出,則含權息的報酬率為:中砂(一○七%)、奇偶(四四%)、及成(四○%)、昇貿(負一七%)、振樺(二%)。平均獲利三五%,獲利機率為八○%。

三年來用這種方法去選股並做為期一年的持有,二十七檔股票有二十三檔會獲利(勝率八五%),而這二十七檔個股的平均報酬為七八‧六%,總報酬率超過二二○%。

小新的想法很簡單,一家公司為了掛牌圖個較高的價格,多數會選擇在該產業達最高峰時訂出承銷價並掛牌買賣,有些不肖的公司還會用集團資源、同業灌水而產生一些虛增的業績,而過高的承銷價又會誘使內部人去逐步賣股獲利(如○六年初的英華達),所以自然就會有高達七成以上的新股,一旦掛牌就發生營收與淨利衰退,或因大股東的賣壓而造成股價不振;但如果一家新公司掛牌一年後其業績不減反增,股價不跌反漲,用另外的角度來思考,這些公司還真是「真金不怕火鍊」,經歷了一年觀察期後還維持成長並保持股價多頭,也顯示出公司內部人持股信心的堅強度。相同的課題,不同的角度,我看到風險,小新卻看到機會,這沒有對錯只有扎實的財務分析。

承銷掛牌的公司就機率上是碰不得的,但可從新上市的產業分布去窺得未來的主流,如○二年的連接器、○三年間密集掛牌的工業電腦族群以及○四年間密集掛牌的類比IC族群、○五年密集掛牌的安全監控族群、衛星導航系統族群等,可藉此窺得台灣電子業的明日之星,密集掛牌的同一族群往往就是一到兩年後的長多類股,工業電腦、類比IC、安全監控在過去兩年不論在財報上與股價上都有亮麗表現,投資人對於新股要保持著「高度警戒與高度關心」的態度,哪一天如果又密集掛牌一些你看不懂的「蝦米碗糕」產業,這可能是一年後的耀眼明星,千萬別因不懂就去忽略它。

用這種標準去檢視去年第一季到第三季的將近四十檔新掛牌公司中,僅有七家暫時合乎小新的選股邏輯:原相、加高、群創、唐榮、鈊象、長天、佑華等。新股追價風險與誘人收穫乃一線之隔,這條界線就是財務數字,上述這些公司必須緊盯著今年第一季的財報,若仍舊維持著淨利成長一○%以上表現,「股市小新」的選股邏輯就可以啟動,反之就會墜入七○%的「新股悲歌」。五月份除了卸下冬衣換上春裝以外,最重要的「投資學」功課,是攤開財報來檢視而非盯著不上不下的盤面跳動。

最後給讀者一個總結的數字,○二至○六年上半年所有新掛牌公司共三九一家,能夠維持盈餘成長只有一○二家(二六%),其中,上市一年內股價有表現者才五十三家,僅一三‧五%的新股有投資價值。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財訊月刊》5月號,或至財訊月刊網站http://monthly.wealth.com.tw查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iyu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