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英文翻譯啟蒙,到瞭解邏輯在西方所佔的地位,加上她後來大量接收西方資訊,長期在那樣的文化浸淫下,雷倩看事情第一就看「結構」,第二跟著看「脈絡與大綱」,第三則是找出這些脈絡大綱的「關聯性」,思索彼此是從屬、平行連結,還是有先後順序的因果關係,然後才做推論。
雷 倩——拿華爾街日報當教材,一天看500頁英文報告
雷倩不是法律背景出身,卻上法庭代父發言,非財經科系畢業,卻與財經大老對談自如。曾花很大力氣「學習如何學習」的雷倩,背後的竅門與練習之路,就在於深刻掌握西方邏輯思考的精隨……。
採訪‧撰文= 李佩芬
留著俐落短髮,走路與言談均顯得明快有力,人稱「Joanna Lei」的雷倩,在美國媒體圈早已是響叮噹的人物。
36歲當上美國三大電視網ABC(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總裁,也是唯一亞裔女性副總裁;1996年迪士尼買下ABC,她與公司所有高階主管一同離職,但她的媒體經驗卻依然受到青睞。1997年擔任霸菱亞太通訊媒體基金合夥人,搖身一變成為目光敏銳的投資者,負責替霸菱分析並尋找具有爆發潛力的亞洲媒體投資標的。
但台灣民眾認識雷倩,多半不是因為她過去的媒體經驗,而是父親雷學明將軍因拉法葉案遭起訴的,非法律科班出身的她,與李永然等名律師同在法庭上,以父親輔佐人角色代父發言,並以敏捷的思路與口才讓不少人驚艷。在她主持的「雷倩ICQ」現場Call-in節目中,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能層次清晰地分析各類財經議題,讓人印象深刻;張忠謀、殷琪、蕭萬長等財經科技名人,都曾是她節目的座上賓。
英文翻譯啟蒙思考邏輯
不是法律背景出身,為什麼能上法庭代父發言?她非財經科系畢業,為何能與財經界重量級人士對談自如?她如何在很短時間,針對不同議題,留給別人「講話很有邏輯與條裡」的印象?
這些問題,雷倩出人意表地,從英文語法說起。
外文系畢業的雷倩認為,每種語言都蘊含著那個文化「處理資訊的方式」,雷倩舉了個很有意思的經驗:大學時,老師把「實現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當做題目,要他們將這4句話翻譯成英文。
老師指出,翻譯成英文時必須找出關聯性,若只用「and」連接這4句話,不過是篇壞文章,老師要她們思考,「實現三民主義是為了光復大國土呢?還是為了堅守民主陣容?還是其他三件事情根本就是為了光復大陸國土而存在?」
雷倩回憶,以前在背誦這些句子時,根本不會去問這些句子之間的邏輯性,表面上看來是單純的英文翻譯問題,卻結結實實點出中英文思考方式大大不同。
後來,雷倩更覺得當時老師教的不只是英文作文,更是一種「英文世界處理事情的邏輯」,中英文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英文線性式邏輯」與「中文螺旋狀邏輯」的差異。
雷倩觀察到,好的英文論述,通常在第一段就開宗明義,告訴讀者以下將說明ABC三個重點,第二段就會講A,第三段講B,第四段講C,最末一段再來個總結,中間的順序不會隨意更動。英文以嚴謹的金字塔或倒金字塔結構,幫助讀者很快抓住重點,具有線性、或稱為發展性的邏輯特色。
而中文的思考邏輯跟英文完全不一樣。她指出,好的中文寫作強調「起承轉合、互相呼應」,往往第一段點明要講的主題ABC之後,為了呼應主題,第二段會把ABC再闡述一遍,第三、四段再換另一種說法陳述一遍才結尾。於是文章呈現螺旋狀結構,每段都用不同觀點陳述同樣的事情,但追根究柢都是繞著一個主軸打轉。在習慣傳統英文結構的人看來,會覺得落筆者條理不清,若套用在平時分析事理上,就容易給人「沒重點、沒邏輯」的誤解。
把《華爾街日報》當做練習教材
另一件讓她印象深刻的事,讓她更了解,邏輯是如何深入西方人的生活。在國外當了多年研究方法助教的雷倩,有一次聽到指導教授講電話,他在電話這端一直問對方:「等一下!你說這句話的假設是什麼?你說這句話的邏輯是什麼?」後來才發現,原來是老師6歲的兒子,打電話來告9歲哥哥的狀。那次經驗讓雷倩驚覺:「哇!這個文化裡的人,邏輯訓練是從小、從日常生活裡就開始了!」
從英文翻譯啟蒙,到瞭解邏輯在西方所佔的地位,加上她後來大量接收西方資訊,長期在那樣的文化浸淫下,雷倩看事情第一就看「結構」,第二跟著看「脈絡與大綱」,第三則是找出這些脈絡大綱的「關聯性」,思索彼此是從屬、平行連結,還是有先後順序的因果關係,然後才做推論。
這種能力可以經由練習而得嗎?「當然可以!」雷倩的答案是肯定的。
她說,實證主義卡爾‧巴柏(Karl Popper,著有《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以及《科學發現之邏輯》等書)的著作,就像鋼琴的拜爾練習曲一樣,是建立邏輯思考的入門書,這本書教她如何建立假設、驗證假設、列出關聯性等基本功。
此外,她也認為,只要瞭解英文線性發展的邏輯規則,這種思考練習並不難學會--像《華爾街日報》上的報導或研究報告,都是很好的教材;她任職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期間,多數時間一天得看將近500頁的研究報告,她也是靠著這些基本功完成。
認為自己曾花很大力氣「學習如何學習」的雷倩,檯面上展現出的條清理晰,背後的竅門與練習之路,原來就在於:掌握到英文發展性論述的精隨。
《數位時代雙週》第42期
雷 倩——拿華爾街日報當教材,一天看500頁英文報告
雷倩不是法律背景出身,卻上法庭代父發言,非財經科系畢業,卻與財經大老對談自如。曾花很大力氣「學習如何學習」的雷倩,背後的竅門與練習之路,就在於深刻掌握西方邏輯思考的精隨……。
採訪‧撰文= 李佩芬
留著俐落短髮,走路與言談均顯得明快有力,人稱「Joanna Lei」的雷倩,在美國媒體圈早已是響叮噹的人物。
36歲當上美國三大電視網ABC(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總裁,也是唯一亞裔女性副總裁;1996年迪士尼買下ABC,她與公司所有高階主管一同離職,但她的媒體經驗卻依然受到青睞。1997年擔任霸菱亞太通訊媒體基金合夥人,搖身一變成為目光敏銳的投資者,負責替霸菱分析並尋找具有爆發潛力的亞洲媒體投資標的。
但台灣民眾認識雷倩,多半不是因為她過去的媒體經驗,而是父親雷學明將軍因拉法葉案遭起訴的,非法律科班出身的她,與李永然等名律師同在法庭上,以父親輔佐人角色代父發言,並以敏捷的思路與口才讓不少人驚艷。在她主持的「雷倩ICQ」現場Call-in節目中,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能層次清晰地分析各類財經議題,讓人印象深刻;張忠謀、殷琪、蕭萬長等財經科技名人,都曾是她節目的座上賓。
英文翻譯啟蒙思考邏輯
不是法律背景出身,為什麼能上法庭代父發言?她非財經科系畢業,為何能與財經界重量級人士對談自如?她如何在很短時間,針對不同議題,留給別人「講話很有邏輯與條裡」的印象?
這些問題,雷倩出人意表地,從英文語法說起。
外文系畢業的雷倩認為,每種語言都蘊含著那個文化「處理資訊的方式」,雷倩舉了個很有意思的經驗:大學時,老師把「實現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當做題目,要他們將這4句話翻譯成英文。
老師指出,翻譯成英文時必須找出關聯性,若只用「and」連接這4句話,不過是篇壞文章,老師要她們思考,「實現三民主義是為了光復大國土呢?還是為了堅守民主陣容?還是其他三件事情根本就是為了光復大陸國土而存在?」
雷倩回憶,以前在背誦這些句子時,根本不會去問這些句子之間的邏輯性,表面上看來是單純的英文翻譯問題,卻結結實實點出中英文思考方式大大不同。
後來,雷倩更覺得當時老師教的不只是英文作文,更是一種「英文世界處理事情的邏輯」,中英文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英文線性式邏輯」與「中文螺旋狀邏輯」的差異。
雷倩觀察到,好的英文論述,通常在第一段就開宗明義,告訴讀者以下將說明ABC三個重點,第二段就會講A,第三段講B,第四段講C,最末一段再來個總結,中間的順序不會隨意更動。英文以嚴謹的金字塔或倒金字塔結構,幫助讀者很快抓住重點,具有線性、或稱為發展性的邏輯特色。
而中文的思考邏輯跟英文完全不一樣。她指出,好的中文寫作強調「起承轉合、互相呼應」,往往第一段點明要講的主題ABC之後,為了呼應主題,第二段會把ABC再闡述一遍,第三、四段再換另一種說法陳述一遍才結尾。於是文章呈現螺旋狀結構,每段都用不同觀點陳述同樣的事情,但追根究柢都是繞著一個主軸打轉。在習慣傳統英文結構的人看來,會覺得落筆者條理不清,若套用在平時分析事理上,就容易給人「沒重點、沒邏輯」的誤解。
把《華爾街日報》當做練習教材
另一件讓她印象深刻的事,讓她更了解,邏輯是如何深入西方人的生活。在國外當了多年研究方法助教的雷倩,有一次聽到指導教授講電話,他在電話這端一直問對方:「等一下!你說這句話的假設是什麼?你說這句話的邏輯是什麼?」後來才發現,原來是老師6歲的兒子,打電話來告9歲哥哥的狀。那次經驗讓雷倩驚覺:「哇!這個文化裡的人,邏輯訓練是從小、從日常生活裡就開始了!」
從英文翻譯啟蒙,到瞭解邏輯在西方所佔的地位,加上她後來大量接收西方資訊,長期在那樣的文化浸淫下,雷倩看事情第一就看「結構」,第二跟著看「脈絡與大綱」,第三則是找出這些脈絡大綱的「關聯性」,思索彼此是從屬、平行連結,還是有先後順序的因果關係,然後才做推論。
這種能力可以經由練習而得嗎?「當然可以!」雷倩的答案是肯定的。
她說,實證主義卡爾‧巴柏(Karl Popper,著有《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以及《科學發現之邏輯》等書)的著作,就像鋼琴的拜爾練習曲一樣,是建立邏輯思考的入門書,這本書教她如何建立假設、驗證假設、列出關聯性等基本功。
此外,她也認為,只要瞭解英文線性發展的邏輯規則,這種思考練習並不難學會--像《華爾街日報》上的報導或研究報告,都是很好的教材;她任職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期間,多數時間一天得看將近500頁的研究報告,她也是靠著這些基本功完成。
認為自己曾花很大力氣「學習如何學習」的雷倩,檯面上展現出的條清理晰,背後的竅門與練習之路,原來就在於:掌握到英文發展性論述的精隨。
《數位時代雙週》第42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